北宋文豪苏轼一生仕途坎坷,却总能在山水田园中找到心灵的慰藉。某日漫游乡野后,他挥毫写下一首妙趣横生的《鹧鸪天》,其中“林断山明竹隐墙,乱蝉衰草小池塘”之句,宛如一幅水墨氤氲的田园长卷。
上阕以蒙太奇手法铺陈景物:远处山林掩映,近处竹篱茅舍,蝉声与衰草交织,倒映天光的池塘忽见白鸟翻飞。这般景致虽带几分萧瑟,却在词人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——原来他正“杖藜徐步转斜阳”,拄着藜杖在夕照中悠然漫步。
下阕笔锋突转,一句“殷勤昨夜三更雨”道破天机:若非夜半甘霖,怎得“又得浮生一日凉”?这看似偶然的清凉,被词人解读为自然的深情馈赠。结尾处“雨翻榆荚阵,风转柳花球”更是神来之笔,让飘飞的榆钱柳絮化作天地间欢快的舞蹈。
这首词最动人处在于苏轼独特的观物视角。常人眼中的寻常村落,被他点化为充满机趣的乐园:翻飞的鸟雀是“自往来”的闲客,沙沙作响的草木在“各短长”地絮语。这种将自然拟人化的手法,既暗含老庄齐物思想,又带着孩童般的新奇。
当我们在都市樊笼里辗转时,不妨循着苏轼的足迹,在词中寻得片刻安宁。那些看似机械重复的日常——晨昏更迭、草木枯荣,其实都蕴藏着不竭的诗意。正如词人所言:“此间有何好?处处皆可赏。”心若自在,则浮生日日皆清凉。